精益劳动管理理应是任何一家现代企业的“标配”

   发布机构: HRoot  2016-11-23 13:05

中国制造业面临多重严峻挑战,一方面西方高端制造业回流趋势明显,另一方面中国人口红利逐渐消失,低端制造业向东南飞。同时,还面临着制度体制、产能过剩、转型升级等问题。制造业在高、低两端备受煎熬。国内不少制造业原本就处在产业链的分工低端,利润不高,加之资源和原材料的成本的上扬,更压缩了企业的利润空间,劳动力本应是我们最后应该坚守的阵地。

“精益管理”、“科学管理”、“时间管理”,长久以来我们对于劳动效率和效益的挖掘已经广泛而细腻地涉及到了生产经营的各个环节,在生产、供应和销售环节我们都力求做到精细化管理以应对更为严苛的市场变化的挑战。作为制造业发展支柱之一的劳动力,未来对它的管理也必定向着精益化的方向迈进。精益化的劳动力管理对追求转型升级的制造业的重大意义不言而喻。我们应该如何将它真正落地、发挥实效,而非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

1、转变我们对劳动力的陈旧观念。劳动力已经从买方市场变成卖方市场,企业要从根本上转变用工观念,把劳动力看成是长远的、比机器更为重要的固定成本。我们首先要从过去粗放式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方法转变为以员工为中心的精益化管理,转变短期用工思维,从管理理念、方法、激励、环境、机会、福利等各方面根本上转变对劳动力的陈旧观念。

2、强化精益理念和方法。精益的实现需要有实际的方法进行支撑。精益化可以从五个方向出发:降低劳动力成本、优化排班、精益化的考勤管理、活动现场追踪以及整体劳动力效能提升:

  • 完善的人力成本计划:制定和不断优化人力成本计划、人员配置计划、技能培训计划和分型号单台人工成本,通过科学的人力成本计划与预算管理,合理控制劳动力成本;
  • 按订单需求和技能驱动的优化排班:按生产需求变化和工艺定岗标准计算产能配置,最大限度平衡资源以满足高效运营和产能规划;
  • 精益化工时与考勤管理:整合公司和各个分厂的分散的劳动力工时以及考勤时间管理。并通过完全自动化的的数据管理流程,替代大量的手工或半手工操作,提高数据的准确性和真实性;
  • 实时的现场活动跟踪:辨别直接工时、间接工时,对比标准工时和实际工时,分析差异,提高现场劳动力效率。通过实时的现场活动可视化,将现场活动异常情况及时曝光,便于异常事件的快速处理;
  • 整体劳动效能指标体系:构建全面整体的劳动效能管理体系,并建立可实践的劳动力绩效指标,对劳动力精益化程度进行监控。

3、完善标准化作业。员工流失无法避免,但员工更换后学习培训的时间可以通过方法进行精简,其中非常关键的一点就是加强作业的标准化:一方面,所有的作业必须标准化并文件化,标准化的要素应该包括所有与该工位相关的信息,比如作业步骤、作业时间、节拍、标准在制品、操作技巧、注意事项、品质要求等。标准作业及标准文件越完善,新员工学习的速度就越快;另一方面,标准化的要求必须清晰、信息要易懂,确保任何一个新员工都能很容易地通过标准化作业指导书明白相关要素的要求和标准。通过标准化作业,使新员工能够以最快的速度掌握该工作的操作,减少损失。

4、培养多能工。培养多能工和全能工,使一人能够操作多台设备或多个工位,当某些工位的员工流失后,就可以应用这些多能工快速补充空缺,增加生产安排的弹性。面对当前员工高流失率的现实状况,必须有计划地实施多能工培训和储备,同时也要建立相应的多能工激励机制,以激励员工多能化的需求和动机。

5、充分调动员工参与性和创造性。精益管理的核心在现场,注重员工参与,引导和激励员工参与持续改善,通过员工的主动参与,发挥员工的创造性,增强其主人翁感。传统的理中,员工只是被动地执行改善成果。

结束语:彼得•德鲁克在《21世纪的管理挑战》一书中认为:“只有将员工视为组织内最宝贵的资产,才能吸引并留住具有最高生产率的员工。” 在转型升级中,越是重视精益劳动管理的企业,就越能够脱颖而出,基业长青。

  • 阅读 264
/// HRoot(包含移动应用、网页版)是一款基于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内容推荐引擎,内容全部来自内容账号在HRoot内容平台自行发布或授权自动抓取,HRoot不生产内容。以上的本文内容仅代表本文作者或发布机构/发布人、内容账号所属机构或所属人自身观点,不代表HRoot观点或立场。本文内容账号的发布机构/人信息请点击本文标题下方的发布机构/人名称以了解详情。【复制原文出处链接】
本栏目更多精彩文章
暂无相关数据
最新活动
HRoot官方微信

HRoot微信公众号提供*新的人力资源资讯信息,现在关注即可好礼!

扫码关注
投诉
HRoot媒体矩阵: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广告服务| 使用条款| 隐私政策| 安全承诺| 知识产权保护声明

Copyright © 2002 - 2024 HRoot,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TEL:021-58215197 沪ICP备05059246号

沪公网安备 31010702007562号